close

(摘錄轉貼自商業週刊)

心想事成,到底難不難?仔細探究,只要你能打破三大迷思,其實,一點都不難。

 

第一大迷思:不知該想什麼、如何正確的想

 

心想事成的關鍵在於「想」。

 

你的想法必須符合兩大前提:「一、這是現實中可以達成的願望。二、這是可操之在己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精神科主治醫師詹佳真提醒。

 

換句話說,中大樂透這種心願,並非操之在己,因此,無論意念多麼強烈,很抱歉,也無法成真。「必須回到現實感的層面,」王浩威也指出。

 

然而,符合上述前提後,許多人的願望清單可能一張A4紙也列不完,你每天的念頭也可能有上千百個,你想要哪一個?

 

「當你每天在想的時候,你就會知道,你本身的天賦,或是你本身的才能在哪裡,每個人都知道自己內在的心裡,都知道什麼是最適合自己的。」詹佳真強調,重點是要清楚、重複不斷的在腦海裡跟自己對話,才能夠清楚找到自己的願望標的。

 

「你最常想的,最常把焦點放在上頭的,將會出現在你的生命中,成為你的人生。」

 

誠如《秘密》一書所說:「你所吸引的,正是你意識中最主要的思想。」

 

根據統計,大腦每秒鐘會處理高達四千億位元(bit)的資訊,但人們只能意識到其中大約兩千位元!因此,如果你無法從無窮的欲望中,釐清自己最強烈的願望,那麼,抱歉,你的想法,很快就會被淹沒在一堆資訊裡,你所發出的吸引力頻率也將是混雜的,無法成事。

 

因此,想,並非只是空想、妄想、天馬行空的想,而是專注、認真的想。

 

第二大迷思:光會想,卻沒有執行力

 

找到正確的願望標的後,不代表你就會起而行。事實上,許多人卡在第二關:執行力。

 

英國健身協會曾統計,許多會員立下「瘦身」、「維持健康」等新年新希望,而在一月份加入俱樂部,並預繳一年會費。但到了第二個月,竟有三成的人連一次都沒到;到了年底,四成的人再也沒有出現過。這,正代表欠缺執行力!

因為,「改變是困難的,」詹佳真說。根據舒適圈理論,要讓一個人走出舒適圈,樂於改變,必須要有夠強的動機。而這個動機,也要透過「想」。

 

當你確定願望標的後,必須不斷去想像你已經擁有它的美好。因為你的力量繫於你的思想,唯有時刻感受這個美好,你的大腦頻率才會放在正確的事物,指揮全身朝這方向前進,並因美好的感覺,產生源源不絕的執行力。

 

在腦神經學上,這也是有所據的。當人們不斷重複想某件事時,腦中某些神經細胞,就會建立起長期且固定的關係。例如,如果你每天的情緒都樂觀積極,就會刺激該模式的神經突觸生長,不斷為該模式的神經網絡進行接線和整合,長期下來就成為固定的情緒模式及思考慣性;大腦若能建立正向的連結模式,就可全力督促執行。

 

換句話說,腦裡的所思所想,是否持續與專注,將決定你的執行力強弱。沒有執行力,再會想,都是空談。

然而執行的過程並非總是一帆風順,遇到挫折時,若不及時調整,將使自己越挫越低落。

 

第三大迷思:受挫時,不懂得調整負面情緒

 

從心想,到事成,這是最後一關。多數人遇到挫折後,可能陷入負面情緒,一旦你的想法聚焦在負面事物上,也將吸引負面事物向你襲來,最後功敗垂成。

 

從大腦構造來看,這個推論也是成立的。詹佳真指出,當你憂鬱的時候,你的大腦右前額葉會有較強的電流活動,這是掌管你退縮、負面情緒的樞紐。此時,你的認知功能會因此變差,注意力、思考力、判斷力會降低。反之,當你心情好時,掌管積極情緒的大腦左前額葉,就會比較活躍,產生積極正面的思考。

 

然而,「激勵理論」學者寇菲(Cofer)研究指出,人們遇到挫折時,正面思考者的比率低於一○%。「因為創傷經驗,讓自己一接觸相關的挫折,就會潛意識的拒絕。」詹佳真解釋。此時,你需要利用重播、秘密移轉物等心理學上的小技巧,讓自己重新調整到正向的頻率,才能心想事成。

 

今年一月底,管理大師彼得•聖吉(Peter Senge)來台演講,為了證明信念的力量,他準備了一支支仿製孔雀毛的長條羽毛,要求聽眾用一根指頭,把這根羽毛給立起來。

 

怎麼可能呢?聽眾納悶著,多數人失敗了。但彼得•聖吉說,「再試一次!這次,你專心只看眼前美麗的花紋,是不是比較容易持久呢?」結果,很多人成功了!「不要只看你立著羽毛的那根指頭,要把眼光專注在美麗的遠景、美麗的羽毛上,比較容易持久。這,就是正面的能量在發生。」彼得•聖吉這樣說。

 

管理大師口中的「正面能量」,正是讓每個人得以心想事成的最後一哩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si13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