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內推薦文中提到: 即使是身為理財專家的父母親,也很少與孩子們有計畫地討論理財方面的知能,總認為長大了自然就會、到時候學校學就會教、出了社會就會懂得。然而,事情的真相是:錯過了好奇、探索的青少年關鍵階段,孩子們長大後已然失去熱情與興趣,未必理所當然地符合大人們所期待的「自然就會」。

 

 看完這書後我覺得

要感謝陳笛,因為她的疑惑使得她爸爸得對她所提出的好奇解惑,在她還是小學的時候就能理解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商家,今日成功存在背後的原因。不過我們很幸運的是,能看到作者出了這樣一本對話錄,也能很簡單的從中得知原來生活處處充滿商機,每當打開電腦時,不經又會再次令人連想到微軟的零邊際成本,到星巴克消費或經過星巴克時,又能想起它品牌之所以能耳熟人詳的不花錢廣告,而去逛大賣場時,又能理解它以量制價的商業策略。

 

選擇不同的工具,創造出不同的規模經濟,似乎能看見另一種碩大造就出來的美。書中不同例子所帶到的經濟學概念、成本概念、教育訓練、個人利益關係、公營企業到民營企業的演變歷程、全球化下的商業活動、婚姻交易等等除了讓人明瞭我們現在身處的外在大環境已存在的運作模式外,我覺得也能激發我們對既有的樣貌能產出更多不同的想像,像是除了這樣的方式外我們還可透過什麼方式達到共好。

 

作者讓我們對財富的創立這件事,有基礎的了解後,就像提供出一個平台,使我們原本可能只接收事情表面的樣子,改為,能再更深一步產生想探就的好奇心。

 

洛克菲勒給兒子的信裡提到圈豬跟野豬的故事,讓我對於「白吃的午餐」有著很深刻的印象。

故事大致是這麼說的:

一位農民忘了關圈豬的門,有幾頭豬因而逃跑,經過幾代後,逃跑的豬變得越來越兇悍,且開始威脅經過那裡的行人,而經驗豐富的獵人得知,想去捕捉牠們,但這些豬卻很狡猾從不上當。

某天,一個老人帶著一隻拖著兩輪車的驢,車上拉著許多木材和糧食,準備去抓野豬,而當地居民都覺得老人在開玩笑,不相信老人能做到,但兩個月後,老人回來告訴那村裡的居民野豬已被他關在山頂上的圍欄裡了。

村民驚訝著追問老人是如何辦到的,

老人說;

第一天他找了野豬經常出來吃東西的地方,然後放糧食作陷阱的誘餌。那些豬起初嚇了一跳,最後還是好奇的跑來,吃了第一口,其他豬也跟著吃起來。

第二天他又多加了一點糧食,並在幾尺遠的地方樹起一塊木板,而那木板就像幽靈般暫時嚇退了它們,但那白吃的午餐真的很有誘惑力,所以不久它們又跑回來繼續大吃起來,此後每天我只要在糧食周圍樹起木板,直到陷阱完成為止。

每次我加進一些東西,牠們就會遠離一些時間,但最後都會再來吃免費的午餐。圍欄造好了,陷阱的門也準備好了,而不勞而獲的習慣使它們毫無顧慮地走進圍欄時,我就出其不意地收起陷阱,那些白吃午餐的豬就被我輕而易舉的抓到了。

 

看完這個故事,總覺得它是在提醒自己要留意一下現況是否安逸的處在舒適圈裡?而疏於觀察大環境的時局演化所需更新加強的知、技能,是否被習慣誤導?而不小心走到輕而易舉就會被淘汰的隊伍後頭而不自知。重點是有股很害怕不小心吃到白吃午餐的感覺,哈哈!!    1001123Orrila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si13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